现行退休制度需要改革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3-28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■本报记者 刘好光

  由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举办的“中国退休制度与假日制度改革论坛”日前在清华大学举行。论坛上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《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》研究报告。该报告指出,现行的退休制度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不匹配,有待改革、完善。

  《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》是由河南财经学院樊明教授带领23名本科生,历时一年多完成的。据该研究推算,从现在到2020年,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,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3.28%,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.66%的增长速度,2021年~2050年是人口加速老龄化阶段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,意味着作为非劳动力的老龄人口比重将不断上升,劳动力比重下降。

  但中国现行退休制度制定于建国初期,60年过去了,未做全局性的重大调整,存在诸多问题。一是平均预期寿命是决定法定退休年龄的重要因素。到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.21岁,而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并未作相应调整。二是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导致高退休人口赡养率。据推算,中国城镇退休人口赡养率呈快速增长趋势,2006年为0.265,到2032年将达到1.102,社会将无法承受如此重的养老负担。三是现在人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普遍延长,推迟了就业起始年龄,如果退休年龄不相应延长,劳动力的就业年限,即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期就将缩短,导致人力资本的浪费。四是我国城镇居民退休后再就业率高达33%,大规模退休后边拿退休金边再就业有违养老金的初衷,使得退休金演变成一种工作以外的额外福利。五是妇女界要求男女同龄退休的呼声越来越高,挑战中国仍在执行的女性比男性早退休的政策。

  研究报告据此提出改革现行退休制度、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:到2014年将女职工退休年龄提高到55岁,到2017年将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;到2022年将男性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,到2026年将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。经过以上调整,退休人口赡养率控制在0.40指标以下,保持目前养老金收缴标准不变。

  针对延长退休年龄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的说法,该报告指出,延长退休年龄并不必然导致失业率上升。首先,一定时期内,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取决于产品和服务市场的需求,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决定其消费需求最重要的因素。工人早退休,虽然可以将其工作岗位腾出来,但收入明显下降,需求随之下降,从而间接地给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带来消极影响。其次,如果退休年龄过早,需要赡养的老年人会不断增多,社会养老压力会越来越大。为保持养老金收支平衡,国家将不得不提高工资税率,也就意味着企业运营成本增加,导致供给减少,失业率上升。再其次,根据91个国家和地区法定退休年龄和失业率数据,从长期来看,没有证据说明退休年龄的提高会带来失业率的上升,相反,退休年龄较长的国家失业率还有一定下降的趋势。